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华体娱乐平台正规吗 > 新闻动态 > 白崇禧拉拢宋希濂反蒋,为何失败?有一人坐镇华中,监视黄埔将领
白崇禧拉拢宋希濂反蒋,为何失败?有一人坐镇华中,监视黄埔将领
2025-02-05 04:22    点击次数:200

1948年12月12号那天,咱们军队打下了双堆集的东面和北面,把蒋介石手下的十二兵团剩下的地方挤得稀巴烂,就剩几个村子那么大点地儿了。司令黄维和副司令胡琏急得一天之内往南京发了好多封电报,嚷嚷着要冲出去。

蒋介石眼看十二兵团快要撑不住了,手里又没啥能派的援军,为了尽量保住些骨干将领,他只好硬着头皮,答应了黄维和胡琏提出的突围计划,打算三天后行动。

华中地区的“剿总”副头头,也是十四兵团的司令宋希濂,因为十二兵团被围,就被蒋介石喊到了南京。那会儿,华中“剿总”的大当家白崇禧死活不同意把华中的部队调到徐州战场去,他还让司令部的警卫部队守着轮船,不让宋希濂的部队上船。蒋介石和白崇禧在电话里吵得不可开交,但也没啥用。

12号那天,蒋介石决定不再救援十四兵团,让他们自己突围。这样一来,宋希濂就没必要再留在南京了。蒋介石赶紧让他回去,一边盯着白崇禧的动静,一边壮大队伍,好好打理鄂西和湘西那边。

【手握重兵的宋希濂】

宋希濂在1948年8月份的时候,被老蒋从西北调到了华中工作。到了9月中旬那会儿,他负责搞起来的十四兵团已经有点样子了,跟黄维的十二兵团、张淦的第三兵团一起,成了华中“剿总”手下的三大主力兵团。

在三个兵团里头,宋希濂和黄维可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,属于老蒋的亲信部队。张淦兵团呢,手下有桂系的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,战斗力还行,不过人数上却是三个兵团里垫底的。再瞅瞅华中那黄埔系掌控的军队,比起桂系来,那简直是强太多了。所以这时候的白崇禧啊,虽然跟老蒋心里头有疙瘩,但表面上还得维持着和气,毕竟实力摆在那儿,不允许他乱来啊。

淮海战役一开打,黄维兵团的十多万人就被困在了双堆集,形势立马就转了。这时候,白崇禧使劲拉拢鲁道源、张轸这些不是嫡系的将领,还拼命扩大自己桂系军队的势力,结果,华中地区的实力对比,就慢慢地往桂系那边倒了。

宋希濂管的十四兵团,说起来有四个军,什么二十军、二十八军、六十五军、七十九军,但其实他能真正管的,也就二十军和二十八军。六十五军啊,那是胡宗南的地盘,胡宗南这人,只想着吞并别人的部队,怎么可能轻易放手呢?他让六十五军的军长李振别理南京那边的命令,就这么挂着十四兵团的牌子,实际上还是归胡宗南管。再说七十九军,他们待在川北的万源、城口那边,接到命令要去荆门宜城那边集合,结果磨磨蹭蹭的,好不容易到了荆门,没呆多久就被咱们给收拾了,军长方靖也成了俘虏。

二十军和二十八军,它们每支队伍都只有两个师,而且人数还没满,武器装备也挺一般的。为了能让十四兵团变得更强,在老蒋没反对的情况下,宋希濂就把第二军给合并进来了。

宋希濂回想起,第二军那会儿是蒋军里为数不多的主力大军之一。他说这第二军手下管着第九师、第七十六师、第一六四师这几个大部队,外加炮兵团、输送团等等,加一块儿有四万多人呢。这全军上下用的都是美式装备,历史也挺悠久,打起仗来相当猛,算得上是蒋介石集团里的核心力量。

第二军原本是第十三绥靖区下面的一个部队,这个绥靖区还包括第十五军等其他军队,一起驻守在南阳地区,跟我军对着干。到了1948年10月底,绥靖区的头儿王凌云觉得再待在南阳就危险了,怕被我们军队全部消灭,所以就带着手下往南跑,撤退到了襄阳。

淮海战役一开始,老蒋就在12月1号把王凌云和宋希濂叫到了南京。他让王凌云的第二军、第十五军,还有宋希濂的二十军、二十八军,赶紧集合起来,赶去徐州帮忙。他们的任务是去救被包围的黄维兵团。

宋希濂说起往事,那时候一见面,老蒋就显得特别亲切,他乐呵呵地跟王凌云、宋希濂握手,还一个劲地问长问短。其实王凌云心里头是不乐意把队伍调到徐州的,但一看宋希濂想都没想就答应了,他也就只好跟着点了点头。

这时候,宋希濂瞅准机会,跟王凌云说,想让他的第二军赶紧开到沙市那边(就是宋希濂司令部的地方)。王凌云一听,脸上就露出了点戒备的神色。宋希濂见状,就连忙解释,说第二军到了沙市,可以走水路直奔浦口,这样一来,增援徐州就能快多了。

宋希濂的话说得滴水不漏,加上老蒋也在旁边,王凌云只好点头答应。隔天,老蒋私下找王凌云谈话,说让他的十五军先别急着去徐州,留在襄阳看家,而第二军得马上动身去沙市,到了那儿先归宋希濂管。王凌云心里明镜似的,那个“先归”不过是托词,明显老蒋对把第二军这支精锐交给非嫡系的王凌云不放心,还是觉得黄埔一期出来的宋希濂更靠谱。

王凌云心里憋着股气,不想丢掉对第二军的管辖权,所以一离开南京,他就直奔白崇禧那儿去了。白崇禧呢,也不愿意看到第二军落到宋希濂手里,于是他就打着华中“剿总”司令部的旗号,想直接管起第二军来。可没想到,宋希濂也不是吃素的,等第二军一到沙市,他立马宣布第二军归十四兵团管,硬是把第二军给并到自己手下了。

白崇禧火冒三丈,立马给南京的“国防部”发电报,说要好好收拾宋希濂。老蒋一看这架势,干脆一拍板,让南京那边正式下了命令,说第二军得归十四兵团管。这么一来,白崇禧也没法再抱怨啥了,王凌云更是气得胡子都快翘起来了。

陈克非,这位来自浙江天台的将军,是黄埔军校第五期的毕业生,跟老蒋关系铁得很,所以吞并这事儿他举双手赞成。后来,第二军成了骨干,拉起了二十兵团的大旗,陈克非自然就成了司令官。再说宋希濂,他被老蒋点为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的头头,手下管着十四和二十两个兵团,在华中地区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,也是老蒋用来牵制白崇禧的重要棋子。

【白崇禧拉拢宋希濂】

淮海战役开始前那会儿,白崇禧曾有那么一阵子听了何应钦和顾祝同的劝,打算接手指挥所主任的位子,想统一调度徐州和华中那边的百万蒋军。可没过多久,他就反悔了,干脆拒绝了这个差事。

说到这事儿,白崇禧的儿子、作家白先勇是这样说的:“1948年10月30号,蒋介石让我爸(白崇禧)去当徐州打仗的总指挥。我爸赶紧把刘峙的战略图拿回家看,一看这兵力怎么摆的,他心里就凉了半截,觉得这仗没法打了。刘峙那部署,简直是一塌糊涂,这还怎么救?敌人早就在津浦、陇海铁路两边布下了天罗地网,刘峙那边还傻乎乎地摆个长蛇阵,直愣愣地往网里冲。那时候时间太紧了,我爸也没时间重新调兵遣将。这总指挥的位子,坐上去就成了背锅的了。”

白先勇觉得,白崇禧可不想当战败的背锅侠,这当然是其中一个挺重要的因素,但可不是最关键的。真正背后的大问题,其实是蒋介石和桂系之间那没法调和的矛盾。

1927年夏天8月份,桂系的头头李宗仁和白崇禧,瞅准蒋介石在徐州被孙传芳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,硬是让蒋介石第一次丢了官。二十多年后,眼看着蒋介石的人在徐州又要栽大跟头,桂系哪会放过这个再次把蒋介石拉下马的好机会呢。

淮海战役刚开始那会儿,第七兵团在碾庄被打得全军覆没,司令黄百韬也战死了。白崇禧一开始啊,主要是对蒋军这么快就败了感到吃惊。但没过多久,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围,杜聿明集团逃往徐州的路上又在陈官庄被包围,这时候白崇禧的态度就变了,他开始琢磨着要“倒蒋”了。

白崇禧不光想跟华中那些地方大佬和杂牌将军搞好关系,他还琢磨着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将领里找机会,首先他就盯上了黄埔一期的猛将陈明仁。陈明仁打仗是把好手,可惜老蒋不怎么瞧得上他。尽管他战功赫赫,但一直到1947年,也就混了个71军军长的位子。四平战役打完后,他才算是升了官,当上了兵团司令。但好景不长,陈明仁这兵团司令的椅子还没焐热呢,老蒋就一道命令下来,给“撤了职,查了办”,最后直接把他从东北调到了南京,给了他一个有名无实的中将参军头衔。

白崇禧之前去过东北看过军队情况,他觉得陈明仁带兵挺有一套。到了1948年9月,白崇禧就跟老蒋提议,想让陈明仁去华中“剿总”当个副总司令。老蒋一想,陈明仁好歹也是自己的学生嘛,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。

陈明仁一到华中,老蒋就直接派他重组第一兵团。重新掌权后,他私下里跟国民党湖南省的头儿、绥靖公署的大当家程潜偷偷联系,商量怎么起义。明面上呢,陈明仁变得特别低调,对白崇禧那叫一个言听计从。结果呢,一直到1949年8月他起义前,白崇禧都还傻乎乎地觉得,自己已经成功把陈明仁拉进了自己的阵营。

然后,白崇禧又把注意力转向了宋希濂。在1948年12月15日那天,黄维兵团的剩余部队在试图突围时全军覆没了,他们的司令官黄维、副司令官吴绍周这些大头头都被抓住了,而另一个副司令官胡琏则受了伤逃跑了。

黄维的部队被打垮后,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武汉。白崇禧一听,心里琢磨着老蒋这下子军事上可没啥底气了。他二话不说,立刻给刚从南京回到沙市的宋希濂拍了个电报,说是有急事得聊聊。

宋希濂一到白崇禧家,副官就直接领他去了书房。白崇禧把门一关,就直接说了:“情况不妙啊,黄维那十几万人的兵团已经没了,杜聿明的部队估计也撑不了多久了。还有华北的傅作义,他也自身难保。现在想决战,兵力根本不够。唯一的出路就是和谈,只要能争取到半年以上的时间休整,我们就能在江南训练出一百万新军,这样才有可能翻盘。”

看到宋希濂在沉思,白崇禧继续讲道:“要是想和谈,那蒋介石就得下台,只有他退了,和谈才有可能进行。在华中的黄埔系部队,大部分都在你掌控之下,我希望你能找陈明仁、李默庵、霍揆彰他们合计合计,由你带头给蒋介石发个电报,劝他暂时歇歇,你们都是他的学生,他应该会听进去的。”

讲完之后,白崇禧紧盯着宋希濂不放。宋希濂琢磨了一会儿,开口道:“白总司令对战局的分析很透彻,以前形势大好的时候咱们都没拿下,现在就更别提了。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能明白,咱们已经没有能力再打大战了。通过和谈来拖延时间,这绝对是个好主意。”

白崇禧一听,心里乐开了花,满心期待地等着宋希濂的下文。可没想到,宋希濂话头一转,说道:“白总司令想让我和陈明仁、李默庵、霍揆彰他们一块儿劝蒋先生退位。但我们跟蒋先生有二十多年的师生情谊,又算是他的手下,从情分上讲,从军规上说,这真的很难开口。这事儿太重要了,我得先回去琢磨琢磨。”

白崇禧还是不死心,又折腾了好几个钟头,从好多角度说老蒋多不招人待见。可宋希濂呢,一点都没被说动。到最后,白崇禧说得嘴都干了,也没办法,只能让宋希濂走了。

【华中黄埔将领的幕后统领者】

宋希濂从白崇禧家出来后,天都已经黑了很久,但他没回自己临时住的地儿,而是直接去了华中“剿总”的秘书长袁守谦家里。

袁守谦听了宋希濂讲述的晚上谈话内容后,立刻给老蒋发了电报告知情况。电报发出去后,他对宋希濂说,白崇禧没能拉拢成功,很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行动,得小心提防着点。

宋希濂向袁守谦请教对策,袁守谦答复道:“你得赶紧回鄂西去,以后除非我发电报叫你,不然就别再来找白崇禧了。”

第二天,白崇禧赶紧派人去寻宋希濂,可回来的人说人早没影了,急得他直在原地打转。

说起来,袁守谦在职位上像是白崇禧的“文官头头”,但其实他是老蒋特意安排在白崇禧身边的眼线。就连那个被人叫做“小诸葛”的白崇禧,对袁守谦也是挺忌讳的。

袁守谦啊,那可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,深得老蒋的信任。他在复兴社里是挑大梁的人物,还是三青团的老资格,跟蒋经国、陈诚私交也很不错。华中“剿总”一成立,老蒋怕白崇禧手握重兵搞独立,就特意派袁守谦过去制衡他。不过呢,袁守谦从黄埔毕业后,一直干的都是政治思想工作,没在一线当过军事领导,连小仗都没指挥过。所以老蒋没法让他当“剿总”的副总司令或者兵团司令,就让他以秘书长的身份去盯着白崇禧。

要是光看头衔,袁守谦在华中并不算个大人物,但他有个能直接联系老蒋的电台。老蒋还特别跟华中的黄埔将领们打过招呼,说有啥大事得跟袁守谦说一声。所以呀,袁守谦才是华中蒋军黄埔将领背后的老大。他不仅要制衡白崇禧,还得盯着那些黄埔将领。有了袁守谦在,华中的黄埔将领们,哪个也不敢去掺和白崇禧的“反蒋”活动。

有人可能会问,袁守谦在黄埔生里真的那么厉害吗?其实这话还真不假。你看,在1950年之前,蒋军的黄埔将领里,没有一个人能拿到上级军衔。就连那个被称为“天子第一门生”的胡宗南,他那个上将军衔,其实也就是个“中将加上将衔”的名头,真正的铨叙军衔还是中将呢。

1950年2月份,袁守谦升官了,成了国民党陆军里的二级上将。他还是蒋军黄埔生里头,头一个正式当上上将的,这事儿足以说明,在老蒋心里,他袁守谦的分量可不轻。

袁守谦这人,心思深沉得很。他一到华中,表面上对白崇禧那叫一个毕恭毕敬,一口一个“健公”叫着,不管啥事都显得对白崇禧的话言听计从,让白崇禧根本找不出他的错处。但私下里,袁守谦可没少下功夫,他和华中的黄埔将领们联系紧密,时刻盯着白崇禧的一举一动,然后赶紧用电报给老蒋通风报信。

白崇禧察觉到老蒋对华中局势了如指掌后,心里明白这是袁守谦在背后搞的鬼。可他呢,也没啥好办法去对付,气得直咬牙,干脆给袁守谦起了个绰号叫“毒刺”。

说白了,白崇禧在华中“剿总”那会儿,最烦心的就是俩人。一个是掌握大军权的宋希濂,另一个则是老在背后搞小动作的袁守谦。

1949年1月份,杜聿明集团被打垮后,老蒋手里头的主力部队就没剩多少了。桂系那边开始拉拢各种势力一起来反对老蒋。结果到了1月21号,老蒋没办法,只好宣布自己不干了,让李宗仁来当代理总统。

老蒋卸任后,桂系那是觉得松了一口气,特别是华中的白崇禧,心里头那叫一个痛快。不过,虽说老蒋不在位了,但他还是在溪口那边暗中操控着一切。他和桂系之间的斗争,不光没消停,反而越演越烈,简直是势不两立。